&esp;&esp;清哑便指着竹篓对他道:“送你!”
&esp;&esp;说完拿过一个空篮子,费力地倒菱角。
&esp;&esp;郭大贵忙上来道:“小妹你拿这个,我来弄。”
&esp;&esp;清哑就直起身子,接过古琴站到一旁。
&esp;&esp;圆儿道:“这怎么好意思呢!”
&esp;&esp;清哑道:“我家种的。送你。”
&esp;&esp;圆儿满心舒坦,越觉得这姑娘合眼缘。
&esp;&esp;郭大贵热心,又最支持妹妹的,也对圆儿笑道:“这些都是我家自己种的,也不值什么钱。小兄弟你不嫌弃,拿回家哄弟弟妹妹。今天难为你了。”说着话,已经将菱角倒入篮子。
&esp;&esp;待直起腰来,又看见圆儿送的箱子,忙将箱子搬进竹篓竖放好。
&esp;&esp;蔡氏和吴氏在旁看呆了。
&esp;&esp;蔡氏不明白,明明卖东西,怎么转眼都拱手送人了!
&esp;&esp;换上别人,她肯定不依从。
&esp;&esp;但这事是小姑干的,且婆婆也在场,她本能地要看婆婆脸色行事。
&esp;&esp;而吴氏呢,自从清哑拿枣给圆儿吃,她就提着一颗心。
&esp;&esp;见闺女果然又要送人,想阻拦,当着人又恐驳了闺女的面子;任她送,又心疼,因此神色变幻,犹豫不决。
&esp;&esp;圆儿觉得清哑和郭大贵人很不错,但吴氏和蔡氏的脸色瞎子也感觉得到。他不在乎贪这小便宜,便对清哑二人道:“已经拿了饼了,怎么好意思还要这些。这样,我们买吧。”一面凑近清哑低声道:“姑娘放心,不用我自己掏钱。”
&esp;&esp;说完转身对先前小厮吩咐道:“昌儿,叫金妈妈来。说这枣和菱角很不错,谢姑娘晚上就要到了,还有韩大爷,买些果子预备着待客。”
&esp;&esp;昌儿忙道:“嗳。”
&esp;&esp;转头跑进去了。
&esp;&esp;圆儿就对蔡氏道:“大嫂帮忙称一下,看多少斤,好算钱。”
&esp;&esp;蔡氏巴不得一声,走上来就开秤。
&esp;&esp;清哑见他坚持,不再推辞。
&esp;&esp;这样人家,自然不在乎蝇头小利的。
&esp;&esp;这少年既然是少爷身边人,也不会在乎小恩惠。
&esp;&esp;她要再让,倒显得小家子气了。
&esp;&esp;因此,她又开口道:“谢谢!”
&esp;&esp;圆儿发现,这姑娘很少说话。
&esp;&esp;但她的目光比嘴巴更能传达心意。
&esp;&esp;比如,此时她说“谢谢”,只两个字,他却看出不止这些,还有“你们这样人家是不会在乎这些小东西的。小兄弟格外照应,我都知道。既然你一片美意,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。”
&esp;&esp;想着,他不禁问道:“姑娘贵姓?”
&esp;&esp;问完后悔,人家姑娘家的名讳怎么能告诉他呢?
&esp;&esp;然清哑却回道:“姓郭。名清哑。”
&esp;&esp;圆儿跟着少爷,肚里也攒了些墨水,闻言眼睛一亮,“清雅!”
&esp;&esp;这真是人如其名了。
&esp;&esp;清哑没解释,只是微笑。
&esp;&esp;圆儿又问郭大贵名字,住哪等等,和他热乎乎攀谈起来。
&esp;&esp;吴氏见闺女与从前不一样,竟与一个小子说这许多话,又忐忑,又担心,因走上来低声道:“这东西重吧,娘帮你拿着。”
&esp;&esp;清哑怕她不知古琴用处而有失,摇摇头,依然自己抱着。
&esp;&esp;一时昌儿叫了金妈妈来,蔡氏已经秤了枣和菱角。
&esp;&esp;金妈妈没买过郭家的东西,自然要先尝;尝完又问价;问了价又嫌贵,又压价。
&esp;&esp;圆儿道:“哎哟金妈妈,我和昌儿已经尝过了。要是不好,能喊你老来?你老就别压价了。都是乡里乡亲的,人家种些东西也不容易,大老远的送到镇上来,就贵个几文钱,也是该的。就说这菱角,那可是加了料煮的,味道特香。这枣子也不用说了,我才瞧见这大嫂和大婶在刘家那边卖了过来的,要是不好,也不能就剩下这么点了。你想要多买还没有了呢!”
&esp;&esp;金妈妈失笑道:“你小子今儿怎么了?这是你亲婶子啊还是刚认的干娘啊?净帮人家说话。不像买东西的,倒像卖家。